人文社科类论文摘要特点及翻译问题和应对措施
第2导师提供在线1对1及在线班课的论文写作辅导培训。含1对1论文辅导课、写作录播课、学术启蒙课等,采用1对1真人在线互动教学形式,利用电脑、手机及ipad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提供专属课程 。
本文在简述人文社科类论文摘要特点及翻译困难的基础上, 采用汉英“原生性”学术论文摘要平行语篇对比路径, 围绕论证、诉求、形式和辞格等层面具体对比分析两种语言中同类学术论文摘要的异同点。本文通过实例, 从修辞资源和“受众”角度探讨学术论文摘要翻译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瓶颈问题并探讨其解决对策。
本文拟选取“原生性”汉英人文社会学科论文摘要平行文本, 从修辞资源和“受众”角度探讨学术论文摘要翻译中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的瓶颈问题及应对策略。选取的分析案例语料为九组相同专业、相近主题的汉英学术论文摘要, 分别涉及文化、传媒、法律、考古、修辞、金融、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
二、人文社科类论文摘要特点及翻译困难
科技论文摘要往往是对实验步骤和科学方法的介绍, 着重数据和客观原理;而人文社科类论文摘要, 尤其非基于实证研究类的语篇多是对某一现象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探讨, 主观性更强, 范畴包括文化、政治、经济、法律等, 涉及意识形态领域。根据勒菲弗尔的定义, 意识形态指“占主导性的社会观念” (Lefevere, 2004:14) , 即普遍接受的社会认知, 与熟知的事物、概念和习俗相关。因而人文社科类论文内容多为定性分析, 更具价值判断色彩。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不同, 其修辞资源运作必然也不同, 这便对翻译构成诸多挑战。
修辞资源指旨在对其受众产生影响力的言语象征资源, 包括话语内容、诉求策略、建构方式和美学手段等。 (Herrick, 2001:13-14) 人文社科类论文摘要面向的是当代修辞学家帕尔曼和奥尔布莱希特-泰特卡 (Ch.Perelman/L.Olbrechts-Tyteca) 称之为“特殊受众”或“特殊专业群体”的一部分人。这一“特殊受众”除了拥有“普遍受众”, 即“能够为理性话语所影响、并只要为之所动, 愿意改变行为或信念的人” (Hauser, 2002:48;64) 所具备的“常识”以外, 还有为其特殊专业群体成员所达成的“共识”.这部分人往往因使用该特殊群体的专业术语而体现出与普通大众的不同。 (Perelman&Olbrechts-Tyteca, 1969:30, 99) 此类论文“走出去”实则进行的是一种通过建立“认同”, “说服”处于另一个语言文化背景下的“特殊受众”---相关论文期刊编辑和国外同专业学者, 对其施加预期影响的“论辩”行为。
三、汉英人文社科类论文摘要对修辞资源的不同运用
修辞是“蕴含于情感和思想的内在力量, 通过语言等符号系统传达, 旨在对他人的决定或行动施加影响” (Herrick, 2001:5) .对照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 摘要的内容是陈述论文中“事实”的精华, 但其作为需要发表的学术论文“引领”部分, 发挥着吸引国际期刊编辑、感染学界“特殊受众”的作用, 属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学术论文的根本目的是说服读者了解和接受新观点, 其写作者必须既是相关学科的“理论家”, 同时也是一个“修辞者”. (Liu, 1995:342) 这一点对兼具信息型和呼唤型功能的摘要文本翻译具有重要启示。译者既需要注重信息传达的准确与真实 (论文学术贡献) , 又要能够在充分认识汉英人文社科类论文修辞资源差异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译语象征资源, 唤起读者“去行动、去思考、去感受” (Newmark, 2001:41) .换言之, 译者既必须是原文要旨的“传达者”, 又必须是一个充分考虑受众、灵活因应的“修辞者”.下面结合上述修辞资源对汉英人文社科类论文摘要对比分析。
(一) 论证层面对比
成功的交际必须使用受众能够理解的论辩话语。只有为受众提供充分的说理论证, 传达的信息才会最具有影响力, 才能促使他们信奉并采取行动。 (Hauser, 2002:119) 在论证内容上, 汉英摘要都是陈述研究内容, 但在对其受众的“理性话语”上, 即信息内容的逻辑性、可能性、相关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特别是涉及到意识形态部分的内容, 二者面对的受众不同, 在论证内容的呈现上便也不同。
(1) 新疆穆斯林妇女蒙面问题是新疆基层管理工作的突出难题
对比:This study compares Muslim women's views on wearing the veil in a Muslim majority society, Indonesia, with the Muslim minority in India .
汉英对比案例为探讨穆斯林妇女面带纱巾现象的论文摘要内容。汉语语篇将这一现象定义为“蒙面问题”, 指出其为“基层管理工作的突出难题”.其定论式的主观负面隐含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价值判断色彩。而英语语篇说法相对客观, 通过比较穆斯林妇女本身对这一现象的不同看法得出研究结论, 就事论事。
(2) 作为在20世纪后半期不断涌现的修辞批评模式, 隐喻修辞批评已成为非常流行的批评模式之一, 该模式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评价隐喻性语篇 .
对比:This article broadens rhetoric's scope by reclaiming a space for it in drama .
二者同为关于“修辞批评”的论文摘要开篇。汉语语篇并未直接点题, 而是描述研究背景, 介绍“隐喻修辞批评”的出现和发展程度;而英语语篇则开门见山, 指出论文要论述的主题是“戏剧领域的修辞批评”.
(3) 在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彰显的时代, 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一直处于一种相对贫困之境……要走出危机, 就必须进行自主性的反思, 打破学科壁垒、重视概念再造、注重学科交叉、直面人类的困境与苦难, 努力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揭示和建构知识统一的理论体系 .
对比:Normativity is inarguably a major concept in the social sciences…Finally,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orms of the orthodox and the heretics, based on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and on paradigms from both U.S.and German communication-research histories .
二者同为“传播学”相关论文摘要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汉语语篇开头先高调描述时代背景, 到结尾部分才出现“自主性反思”的研究主题和“人文关怀”的研究角度;相比之下, 英语语篇的开头即点出文中核心概念“Normativity” (规范性) , 结尾直叙论文研究内容, 相关性更为突出。
(二) 诉求层面对比
诉求策略是旨在唤起受众情感或吸引受众信任的一系列象征策略, 往往诉诸于受众的情感或信念。因为“受众的喜好、需求、欲望和价值观也在我们对话语的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Hauser, 2002:169) .汉英学术论文摘要都以真实内容和严密分析增强文章说服力, 但汉英语篇基于各自受众接受心理诉诸策略各异。
在教学实践中, 隐喻修辞批评模式的引入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解读文本的新的角度,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使用隐喻实现成功交际的意识
对比:Consequently, Angels adopts a sophistic approach to rhetorical critique that demonstrates language's mutability .
二者同为关于“修辞批评”的论文摘要结尾部分。上述汉语语篇突显论文研究意义:“引入新角度”、“培养交际意识”, 侧重于诉求研究之“新”, 意义之“大”;而英语语篇没有着重强调论文意义和作用, 只是平铺直叙总结论文研究方法, 为受众对其思考和探讨留有空间。又如:
2008年金融危机后, 全球经济基本步入“新常态”.为应对“新常态”, 中国政府采取措施, 使全国经济呈现新“外貌”.针对新常态背景下房地产和股市状况, 以国房景气指数代表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情况、上证综合指数收盘价表示股市行情, 建立VAR模型进行分析
对比:Our article tests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impact of the housing market crash on the financial system could have been anticipated .
汉语语篇明确点出研究的目的是“为应对”“新常态”这一新环境;而英语语篇则是为“验证设想”, 对某一现象进行思考。
通过上述两个例子可以发现, 汉语语篇诉诸于迎合社会热点以吸引受众关注, 彰显研究的创新之处和社会意义;而相近主题的英语语篇则贴近西方受众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求知心理。
另外, 汉语喜用动态修饰词进行渲染, 以期打动受众情感。如例 “打破……”、“重视……”、“注重……”、“直面人类的困境与苦难”等。英语对比引文则论证语言较为平实, 表述相对静态, 很少渲染性铺垫, 以客观实用唤起受众共鸣。
(三) 形式层面对比
汉英人文社科类论文摘要形式层面的修辞资源差异主要体现在组篇方式上。组篇结构具有可资辨别认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助于在修辞者与受众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Hauser, 2002:256) 汉英论文摘要在呈现形式上各有特点。通过对九组汉英语篇进行观察统计, 我们有以下发现:
用词方面, 汉英摘要在动词使用上各有其习惯表达。如:汉语中的“研究……”, 英语语篇中不用“study/research”而是常用“examine” (所选英语语篇中共有6处关于“研究”的表达, “examine”出现4次) ;汉语中的“表明……”, 英语语篇更常用“reveal/find”而非“show” (所选英语语篇中共有9处关于“表明”的表达, “reveal/find”出现7次) ;汉语中的“认为/主张……”, 英语语篇中很少使用“think”而多用动词“consider/argue” (英语语篇中的“认为/主张”均表达为“consider/argue”) .
时态和句法方面, 汉英人文社科类论文摘要的修辞资源差异与科技类论文摘要类似。汉语语篇没有严格的时态划分, 时间先后通过词汇手段表示。 (陈小慰, 汪玲玲, 2017:33) 英语语篇常用的时态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等。在介绍文章内容、描述研究结果或没有时间性的评论、报道等时用一般现在时;描述研究、案例过程时用一般过去时;而现在完成时用于表示某项研究或状态已经完成, 强调其影响或作用。语态方面, 汉语多用主动语态;而在英语论文摘要中,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目前都见使用, 但由于被动语态有时比主动语态冗长、效率低下, 造成英语句子头重脚轻、结构笨拙, 影响读者的阅读效率 (范武邱, 2012:37) , 主动语态使用频率也已趋向于提高 (如本文所选英语语篇共包含49个句子, 其中被动语态仅出现9次) , 特别在概括论文研究内容和揭示研究结果时常用主动语态。句法层面, 受各自语言特点影响, 汉英摘要在句式和衔接手段上呈现方式不同, 如:
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分立的前提下, 基本权利的主要功能在于防止国家公权力对个体自由的侵犯, 并形成以“防御权”为核心的基本权利体系, 对基本权利的解读主要受功利主义的影响, 集中体现在经济领域的社会自治 .
对比: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of rights and fundamental rights in English public law and private law in recent times.It argues that the idea of fundamental rights has been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field of public law and seeks to explain why
对比上述案例可见, 汉语多用无主句, 句子没有统一主语;而英语语篇则常用主-谓结构的陈述句, 句子重点突出、信息明确。又如:
“文化翻译”这一术语使用混乱之现状所引发的困惑可以通过厘清文化翻译实践背后的文化逻辑加以解决。欲厘清文化翻译实践背后之文化逻辑, 就须首先厘清对于文化翻译这一概念不同人类群体共享的假设。这些假设……
对比:Almost all the fictional scenarios posit a colonial encounter, hence the potential interest of these works to translators, especially as they form a vexed image of translating, showing translating to be a primary intercultural contact skill on which political realities, and existential identities characterized by ethnocentricity-or, less commonly, ethno-relativity-depend .
汉语语篇重复“厘清文化翻译”、“文化逻辑”、“假设”对篇章进行语义衔接, 确保内容清晰、没有歧义;英语语篇中作者先后使用了“the fictional scenarios”、“these works”、“they”进行同义替换来表示“推理小说”.此外, 英语语篇使用了副词 (hence, especially) 、分词结构 (showing) 、定语从句 (on which) 等进行语法衔接。这也正是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语言特点的体现。
语篇层面, 对比发现, 同为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摘要, 汉英语篇的篇章结构也存在明显不同:
长江中游地区明确发现的陶窑设施最早见于大溪文化时期, 自此先后经历了同穴窑、横穴窑、竖穴窑之间的替代演变, 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差异。伴随着陶窑形制的变化, 在不同考古学文化时期, 长江中游地区史前陶窑的细部结构尤其是建造方式、火道、窑室、操作间等方面也表现出自身的特征, 而这些又直接关系到陶器烧造技术的变化和改良。在结构和技术演变的基础上, 陶窑及其附属设施的组合和布局也反映出陶器生产的技术流程和专业化规模存在着时空区别 .
在篇章结构上, 摘要通常由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发现四部分组成。但对比上述关于陶器生产的汉英考古研究论文摘要可见, 汉语语篇倾向笼统陈述, 需经梳理才能总结出论文旨在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英语语篇四部分结构分布明显:首句介绍研究内容、方法 (this article evaluates…) , 然后点明研究目的 (the research was designed specifically to…) , 最后总结研究结论和发现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 , 层次分明。
(四) 辞格层面对比
修辞中的美学辞格是增强象征话语形式、美感和力量的元素, 使论证和诉求引人瞩目。 (Herrick, 2001:14) 学术论文摘要篇幅短小, 需要用精炼的语言浓缩全文精华, 不追求过分修饰的语言。但不同于注重科学事实和实验依据的科技论文, 许多人文社会学科论文提出和论证的是作者的定性分析和个人观点, 特别是没有实证研究辅证的人文类论文, 其摘要出于强化观点和语言表达的需要, 往往也会适当运用辞格手段。但汉英语篇受各自语言和写作传统的影响, 在辞格手段的运用和效果上各有不同。
笔者对九篇汉语语篇进行研究, 发现汉语论文摘要常用的辞格手段有:
(1) 拟人: 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一直处于一种相对贫困之境;甚至还有其他学科的冷遇与抵制……
(2) 隐喻: 打破学科壁垒
(3) 排比: 打破学科壁垒、重视概念再造、注重学科交叉
(4) 反复: “文化翻译”这一术语使用混乱之现状所引发的困惑可以通过厘清文化翻译实践背后的文化逻辑加以解决。欲厘清文化翻译实践背后之文化逻辑, 就须首先厘清对于文化翻译这一概念不同人类群体共享的假设 .
同样, 对九篇对应的英语语篇进行研究, 英语摘要常用的辞格手段主要是:
(1) 拟人: Resistances to translation-untranslatabilities-emerge as a common denominator of depictions of otherness .
(2) 省略: …its impact on the trajectorie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on the scientists themselves .
由上可见, 汉语摘要辞格使用更为丰富:隐喻、拟人等辞格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反复手法的使用则在潜移默化中强调作者观点、突出重点;并且, 汉语受骈体文影响的特点体现在汉语摘要中就是排比的运用, 多四字、六字结构, 句式讲究对仗工整、简短有力。相比之下, 英语摘要最明显的特点是使用省略等简化语言, 同时多用具有拟人色彩的实义动词使语言更形象、句子更有动感。
四、对翻译的启示
(一) 确保内容的可信度和相关性
基于汉英学术论文摘要在论证内容上存在的差异, 翻译涉及到意识形态内容时要尽量以客观叙述口吻加以描述, 减少主观色彩, 对中文中较明显的意识形态价值判断进行淡化处理。并且措辞要力求准确, 避免运用带有引申含义的词语引发曲解, 如:
原译:The issue of“masked Muslim women”in Xinjiang is a great challenge for management of grassroots unit of Xinjiang (1) .
原译存在几点问题。措辞方面, 将“穆斯林妇女蒙面”翻译为“masked Muslim women”不妥:其一, 从词语本义来看, “mask”指的是“一块布或其它材料用以遮住面部不让别人看见” (14) .而穆斯林妇女戴的面纱是可以覆盖到头部的, 应属于“veil” (妇女用以包裹头部且也可以覆盖面部的布 (15) ) 的定义范畴;其二, 从词语的修辞含义来看, “mask”有“面具;伪装;掩饰”的含义, 容易让受众产生“穆斯林妇女戴面具掩盖什么”的误会。内容呈现方面, 将“突出难题”翻译为“a great challenge”, 保留了原文的主观价值判断, 但未必能让西方受众接受和认同, 此处宜作弱化处理。
改译:“Muslim women wearing the veil”is an issue to address for the grass-roots management in Xinjiang.
此外, 汉语摘要英译时要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研究主题, 背景信息和结尾总结可做必要删减, 提高论证的相关性。
(二) 得体运用诉求策略
基于汉英学术论文摘要诉求策略的不同, 摘要英译时要根据西方受众需要调整诉求方式, 弱化对创新之处和社会意义的强调, 针对实际问题唤起受众思考, 如:
原译:After the 2008 crisis, global entered into a“new normal”.As a response to the“new normal”, Chinese government takes measures to make national economy present a new“appearance”.According to the new normal background in the real estate and stock market conditions, using the State Housing boom index on behalf of Chinese real estat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Shanghai Composite Index closing price on behalf of stock market, establishing a VAR model to analyze them (6) .
改译: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conditions of real estate and stock mark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economic“new normal”.Using a VAR model with state housing boom index represen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al estate industry and the closing price of Shanghai composite index representing the stock market quotation, we examine the link between the housing market and the stock market.
改译参考英语平行语篇, 关注英语摘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 并用“examine”一词诉诸受众的求知心理, 以探究问题的口吻展开论述。
此外, 对原文旨在唤起情感、但与研究主题关联性不大的烘托性诉求手段, 宜遵循求实原则, 在英译文本中做必要的淡化或删减处理。
(三) 精心构建话语方式
汉语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摘要在英译时应结合英语摘要话语建构方式的特点, 从词汇、时态、语态到句法以及篇章层面对原文进行重构。如:
原译:The earliest kiln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Valley appeared in the Daxi Culture and showed an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form the single-room kiln, through the horizontal kiln to the vertical kiln.Kilns in this area exhibit som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n construction methods, structures of the fire channel, firing chamber and attached working pit.The location of kilns and pertaining features at some sites provide enlightening information on the analysis of specialization of pottery industry in this area through time
原译没有跳脱汉语语篇的建构模式, 虽然传达了信息内容, 但未按英文学术受众预期突显摘要结构层次, 组篇衔接也未考虑其习见方式。受众不仅难以捕捉到关键信息, 不知其然, 同时也因结构组合缺乏熟悉度, 给阅读带来负担。译文难以对其实现预期影响力。
改译:This article evaluates the development and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pottery kilns along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from the Daxi Culture Period (4400~3300 BC) by examining the kilns'classified evolution, structural and technical changes as well as pottery production.Results reveal that kilns in this area exhibit significant features on construction methods, structures of the fire channel, firing chamber and attached working pits.The location of the kilns and pertaining features at some sites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specialization of pottery industry in the area down through the history.
首先, 改译文选取英语摘要常用的第三人称“this article”做主语使译文叙述客观;其次, 运用正确时态语态, 结合连词、介词、从句的使用对文章进行符合英语受众接受习惯的组合衔接、一气呵成;再次, 使用“examine”、“reveal”等英语摘要习惯用语使表达更为地道;最后, 基于英语摘要的篇章特点对原文信息进行增删和结构重组, 突出研究内容、目的 (this article evaluates…) 、研究方法 (by examining…) 和研究发现 (results reveal…) , 使信息一目了然。
(四) 恰当运用辞格手段
在人文社科类论文摘要中, 辞格手段运用得体, 可以为论文整体增效, 提高论文观点的说服力, 吸引关注;反之, 则违反论文严谨性, 破坏论文学术价值。因此, 翻译摘要时要考虑西方受众的接受程度, 适当运用符合其预期的辞格表达, 弱化可能引起不适、突兀甚至反感的辞格表达。如:
要走出危机, 就必须进行自主性的反思, 打破学科壁垒、重视概念再造、注重学科交叉、直面人类的困境与苦难, 努力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揭示和建构知识统一的理论体系 .
原译:To step out of the crisis, scholars must carry out autonomy reflections, break the barriers between disciplines, pay attention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ncepts, face directly the plight and suffering of the human society, and strive to reveal and construct know ledge-consistent theoretical systems with humanistic solicitude .
原译对原文信息和表达悉数再现, 包括排比蓄势、夸张说辞都生硬翻译, 造成译文信息冗余, 给受众口号式的说教感, 难以让人信服。建议修改为:
改译:To address the issue, it is necessary to break the barriers between discipline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ncepts through autonomous reflections and try to reveal and construct a unified theoretical system of knowledge with humanistic solicitude.
改译保留了原文生动得体的隐喻手法 (学科壁垒) , 对排比进行淡化处理, 提取关键信息;而夸张说辞 (直面人类的困境与苦难) 则在不影响内容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 第2导师提供在线1对1及在线班课的论文写作辅导培训。含1对1论文辅导课、写作录播课、学术启蒙课等,采用1对1真人在线互动教学形式,利用电脑、手机及ipad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提供专属课程 。
专栏:论文格式
作者:
第2导师
来源:
论文格式